初訪大井圍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電子郵件 其他應用程式 7月 13, 2017 大井圍位於元朗,鄰近西北面的香港濕地公園,西面是天水圍,東面則是南生圍。除了有村屋外,亦有魚塘。 經過了屋村後,就來到了一大片魚塘,其中亦有一處有花開了,只是站得太遠了,沒有把花兒仔細地拍攝。 今次只是短暫停留,約逗留個多小時,便要離開。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電子郵件 其他應用程式
《尋找鄉村的故事》梅窩白銀鄉和大地塘村 12月 05, 2017 上一次去大嶼山梅窩,到過的白銀鄉,是去銀礦洞和瀑布的必經鄉村,因此也曾路過這村。 白銀鄉仍然有村民居住的,但是他們住的房屋,多以新穎的村屋為主,甚少見到舊屋和破損的舊屋。 白銀鄉與其他鄉村一樣,村屋不會高過三層的,會有天台的。 既然來到了這村莊,也會看看這裡的村貌,好讓留下一些印象。 有些村屋的顏色較特別,也特別搶眼,尤其是其中的紫色村屋,也許吸引了不少目光。 在白銀鄉逗留過後,就沿行回原路往大地塘村,除了有座廟宇外,大地塘村是梅窩的其中一條鄉村,而四周都有鐵絲網圍著的。 大地塘村多以新式三層村屋為主,其中亦有兩層房屋,也未見到舊式的房屋,因此只有參觀一下村莊,而且這鄉村較白銀鄉為大。 在逗留過後,時間也差不多,於是離開大地塘村,繼續其他行程。 閱讀更多
《尋找古蹟的故事》山廈村 11月 23, 2017 雖然新界有不少新市鎮,但是仍保留住鄉村地方,分佈在不同地區,而最為人熟悉的,是村屋和丁權,皆因仍有原居民居住,但是亦同時住了非原居民。 在兩個文物徑裡,除了有新的村屋外,還保留了舊式房屋,甚至有些已經倒塌了,其中包括上璋圍和麻芴圍等,都是位於文物徑裡。同樣地,具有新舊屋村的鄉村,亦座落在新界中,而這次則探訪過山廈村。 山廈村座落在元朗區,相距屏山文物徑和元朗站,都有一段距離。說實在話,探訪山廈村,猶如探訪古蹟一樣,如果沒太大興趣的話,那就會較沉悶的。皆因都夾雜著新舊房屋,也有祠堂,從祠堂中可知道這是姓張的鄉村。 這裡還有的是君悅書室,是供子弟在這裡讀書學習的地方,但是當天卻沒有進內參觀,只是在外面拍照算了。 在這鄉村裡,雖然會有新的村屋,但是仍保留著舊式房屋,但是都會以中西合璧的方法建築,既保留了中式建築風格,但是仍有西方建築韻味。當然少不了舊式建築,一睹以前建築的特色。 在鄉村後面,可飽覽一下小小的山丘,和一片綠色的地方,環境是相當不俗的。 小小資訊:山廈村現今稱為山下村,而張氏宗祠又稱華封堂,於嘉慶20年(公元1815年)興建,並於一九九九年被列為法定古蹟。山廈村開村始祖為張直臣,早於明朝因經營鹽業,由東莞簧村遷至新安橫洲,於清朝順治年間遷居山廈村現址,而宗祠由第二十二代張炳南、張志廣,張耀晃及張瑞一於嘉慶二十年興建。 閱讀更多
漫遊三門仔漁民新村 7月 17, 2017 在走過馬屎洲之際,不如在三門仔短遊一下。往馬屎洲洲的一段路上,不算大長的,不停留的話,約十分鐘行完,但是在三門仔村短遊,可慢慢的欣賞海景,感受一下漁村生活。 在三門仔村口下車,有一涼亭,涼亭旁有一石塊,寫上「三門仔」,與馬屎洲的指示牌並列。由於馬屎洲須經過一段村路,才可到到達上山位置,便向村內進發。 入村後,是一條馬路,可容納兩輀車通過,前方亦有停車場供村民用。在前方無幾遠,有一碼碩,逐走出去欣賞避風塘的風貌,這是三門仔最大的碼頭,可讓較大的船隻停泊。 上文提及過,三門仔有相片介紹三門仔的歷史,這稱為三間仔時間廊。細閱一下時間廊的相片,根據記載,舊三門仔村位於船灣淡水湖的白沙頭附近,後來政府興建船灣淡水湖,決定週遷往鹽田仔,即現在的三門仔村的現址。 在宋朝期間,大埔沿海的三門仔、大埔海、船灣、白沙頭一帶曾盛產珍珠,當時有「媢珠都」之美譽,與合埔齊名,後來因產量減少而停止採珠。白沙頭洲又稱三門塘洲,一門指老虎芴半島西南段伯公咀與東頭洲(銅鼓洲)北端水道,二門指東頭洲與白沙頭洲三門頸水道,三門指東頭洲與白沙頭洲東角間水道後。 其他有關三門仔的故事,可以在時間廊詳閱。在時間廊逗留過後,就深入村莊,其間有不少細小碼頭,讓舢舨可以停泊,亦可欣賞對面岸的景色,亦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舢舨船隻。 然後到了大埔地質教育中心,但是是日並無開放。繼而繼續前行。經過村莊,就到這條路,是通往船隻維修的地方,故再沒有前行,只好在附近拍了幾張相片,之後就原路折返。 在漫遊三門仔村的旅程中,認識了不少三門仔村的故事,而且村屋都是兩層的平房,地下多以客廳為主,二樓是睡房。而三門仔村亦有士多,提供用餐地方,亦有供釣魚的物品供應。 閱讀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