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體回憶:龍門酒樓
近年來香港興起了一股集中回憶,特別是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。除了建築物特外,還有食肆和食物。例如菠蘿油,盅頭飯和煲仔飯煲仔菜等等,食肆方面,就好像金鳳,得如等等。然而還有一個月,龍門大酒樓已經拆卸接近三年,還記得三年以前,在下刻意在拆卸之前拍下了照片,以怍回憶。
龍門大酒樓始創於1949年,由老闆謝舜良聯同兩名股東創立,前身名為「龍鳳酒樓」,到50年代就改名「龍門茶樓」。其後由謝氏家族於1975年以350萬元購入該酒樓,改名「龍門大酒樓」,寓意「一登龍門,聲價十倍」。在50、60年代,冷氣機與風扇仍未普及,龍門的座位已分等級,舒適涼快的樓上雅座收費較貴,一般食客惟選擇二樓與閣樓。酒樓於七、八十年代為高峰期,是灣仔三行工人的聚集地,他們靠在這裏互通搵工資訊,因應不同的工種而自成一國聚集。
這是當時龍門酒樓的正門和則面:
龍門大酒樓始創於1949年,由老闆謝舜良聯同兩名股東創立,前身名為「龍鳳酒樓」,到50年代就改名「龍門茶樓」。其後由謝氏家族於1975年以350萬元購入該酒樓,改名「龍門大酒樓」,寓意「一登龍門,聲價十倍」。在50、60年代,冷氣機與風扇仍未普及,龍門的座位已分等級,舒適涼快的樓上雅座收費較貴,一般食客惟選擇二樓與閣樓。酒樓於七、八十年代為高峰期,是灣仔三行工人的聚集地,他們靠在這裏互通搵工資訊,因應不同的工種而自成一國聚集。
這是當時龍門酒樓的正門和則面:
這裡就是門口的燈籠及門面:
另邊廂卻是外賣部的燒味檔:
內部和上樓梯的,都掛滿了這樣的燈籠:
而牆上也掛滿了開張和從前的照片,也有近的照片:
當龍門酒樓要拆卸的時候,在下之前兩日才到現場拍照,到翌日再補拍一些未拍的照片。縱使在下走去拍照留念,在下卻從未在這間舊式茶樓用餐,真的很慚愧呢!